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台灣不少人受胃食道逆流所苦,根據之前的文獻資料台灣的盛行率大約5%到24.6%,聯安診所健檢資料庫中的統計資料也顯示胃食道逆流每4人當中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根據看診的經驗,不少人檢查出胃食道逆流後,儘管短期會調整飲食,但只要狀況有所改善,便很容易再故態復萌,因此胃食道逆流總是治不好。長年反覆的胃食道逆流,可能導致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最嚴重者有可能演變成食道癌,因此不可不慎。
洛杉磯的內視鏡分級可以判斷胃食道逆流的嚴重程度
徐兆甸醫師表示,逆流性食道炎以內視鏡診斷,依其嚴重程度分為A至D級(A級:最輕微,D級:最嚴重):
A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小於或等於0.5公分
B級:一條或多條黏膜破損大於0.5公分
C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摺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但小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
D級:黏膜破損在兩條黏膜皺摺間互相延續或融合,且大於食道管腔圓周的75%
徐兆甸醫師說明,所以當胃鏡的報告顯示逆流性食道炎分級有惡化的現象(例如由A變B級或B變C級),尤其是C和D級時,要特別注意有沒有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建議每年要複查胃鏡,積極服用藥物治療和注意飲食生活習慣。
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所謂的巴瑞特氏食道是指反覆的胃食道逆流導致食道鱗狀上皮(squamous epithelium)被破壞,使正常的食道上皮細胞變成小腸柱狀上皮(metaplastic columnar epithelium),此時腸化生的食道容易產生病變、形成癌症。徐兆甸醫師表示,想判斷是否有巴瑞特氏食道,一定要透過胃鏡觀察食道粘膜是否有像舌頭樣鮭魚顏色的黏膜凸起,另外,要特別注意:這段被胃酸燒灼的變性食道粘膜的長度是否超過3公分,若有要特別注意有沒有癌症風險,一般醫生會做切片確定有沒有巴瑞特氏食道。
徐兆甸醫師解釋,巴瑞特氏食道的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同,如火燒心、胸悶痛、吞嚥困難、喉嚨有異物感、打嗝、腹脹,並可能會感覺到食物和酸水逆流。但根據臨床經驗,有些人即使內視鏡已發現逆流嚴重,但還是沒有症狀沒有感覺,所以會誤以為自己沒有問題。因此千萬不要依靠感覺判斷逆流的嚴重程度,而是要透過胃鏡客觀檢查才準確,另外如果有胃食道逆流者,建議最好每年定期追蹤胃鏡看看逆流的等級有沒有惡化,這才是預防之道。
巴瑞特氏食道五大高風險群
臨床上治療多採用長效型潰瘍藥物,才能有效抑制胃酸、治療胃食道逆流,預防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但如果已經嚴重到巴瑞特氏食道的化生粘膜長度超過3公分,只能採電燒燒灼或是內視鏡切除才能治療。徐兆甸醫師說明,因此最好是從遏止胃食道逆流做起,避免巴瑞特氏食道找上門。
以下羅列五種巴瑞特氏食道的高危險群,若您是其中的一員,建議盡早做胃鏡檢測並改善生活習慣。
一、食道裂孔疝氣者或胃食道逆流者:此二者都會導致胃酸灼燒食道,罹患食道黏膜病變的機率大增。當胃鏡的報告顯示逆流性食道炎分級有惡化的現象,尤其是C和D級時,要特別注意有沒有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
二、年紀大於50歲者:年紀大的人因腸胃功能變差、賁門口容易鬆弛,因此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狀況。
三、男性:根據研究發現,男性巴瑞特氏食道的比例比女性高出一倍,因此應特別注意。
四、肥胖者:肥胖者內臟器官易受脂肪擠壓,而胃部受到擠壓後,便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
五、生活習慣不佳者:尤其習慣抽菸、喝酒或是大吃大喝者,更是容易引發巴瑞特氏食道。
留言列表